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内含着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这是其作为绿色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6.16%,距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10多个百分点。2023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仍有8.65亿人,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人。
第一,经济发展的基本盘稳固,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分析研究中国经济需要把经济规律与中国国情、发展阶段相结合。据经合组织相关研究,若这部分人拥有城市户籍并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际消费水平将提高30%左右。二是需求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例如,克鲁格曼曾在2015年发表声明称,我不是中国专家,我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听别人说的。
事实上,从历史经验来看,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一些国家对我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反而会加速我国自主创新步伐。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实现城乡融合,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和工业有大体均衡的劳动生产效率。
要持续推动城市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政策扶持、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二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催生农民工群体。在此过程中,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下降,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为70.5%,2022年这一比重下降到24.1%。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是要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在推动城市要素下乡的同时,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城安居乐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党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工农城乡关系逐渐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转变。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群体仍是农村居民,但从事的职业几乎都是第二、三产业,表现出身份特征和职业特征的二元性。
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就经营方式而言,随着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深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是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城乡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城乡关系历经多个发展阶段。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人居环境治理。
二是强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更好推动农民工群体城镇化,需以系统观念继续推进分工分业。
通过创设产业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增加县城对所在县域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二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催生农民工群体。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已经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我国已经具备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与能力。特别是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成为历史。要致力于突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城乡割裂、要素单向流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进一步消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
多措并举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等一系列问题,让更多农村居民进城安家落户、稳定就业,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作者张红宇 系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专题: 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新业态发展,通过乡村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多元化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和方式。
一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提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以县城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农村居民向县城迁移流动。城乡关系历经多个发展阶段。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不仅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依托。推广现代农业技术,重点加强生物技术、装备技术、数字技术、绿色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助力农民增收。
城乡关系的演变深刻反映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态势。经过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我国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巨大需求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2022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3%。要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人居环境治理。
二是强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演变主要有以下三个趋势。
三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的虹吸效应,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的挤出效应,催生了农民工群体。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征收、户籍制度、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催生并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实现城乡融合,需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使农业和工业有大体均衡的劳动生产效率。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工农城乡关系大为改善,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巨大潜力和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城市和乡村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荣的整体,充分认识城市繁荣需要乡村在资源、产品、劳动力方面的支撑,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支持。
各地需明确目标、创新方式方法,着力形成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引擎驱动、基层治理支撑和服务供给有效的城乡融合发展环境。着力解决深层矛盾问题在制定目标、规划路径、设计政策的过程中,要把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
通过政策扶持、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投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党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工农城乡关系逐渐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转变。